发布时间:2021-09-18 10:31:05 作者:徐晓敬 来源:
《辽宁日报》

冯庸

位于营口辽河老街的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
在沈阳市铁西区滑翔小区,曾经有一座著名的大学——冯庸大学。这是东北第一所私立大学,创办人是辽宁海城人冯庸。教育救国,是冯庸的理想。为了创办冯庸大学,他变卖家产,捐献土地和私产。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将满腔爱国热情化为救国行动,组建学生抗日义勇军,参加淞沪抗战和热河保卫战。著名作家冯英子曾这样评价冯庸:“冯庸原来是大学校长,东北沦陷之后,他率领学生打游击,当时名闻全国,凡是青年知识分子,听到他的名字就有肃然起敬之感。”
“工”字校旗
张文琦是冯庸的外甥,1988年从台湾返乡投资,先后在沈阳、营口经营仓储业。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冯庸和抗日战争相关历史的研究。
86岁的张文琦仍记得,“2013年8月22日,我由台北返回沈阳,首先赶往中国工业博物馆看《铁西百年记忆》,一进大厅看到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铜雕,更令我惊喜的是,舅父冯庸举全部家产在1927年创办的冯庸大学‘工’字校旗成为浮雕的内容。”
“工”字校旗,在张文琦创办的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有图片展示:正方形,黄地,中间是一颗大的八角星,每一个角上顶着一颗小的八角星,大八角星中间圆形白地上衬出一个红色的“工”字。
张文琦解释说:“校旗充分体现了冯庸大学以培养工科人才,救国以工为办学宗旨。”
冯庸1901年出生,很早从戎,历升官阶,但他志不在此。25岁时辞去军职,专心从事工业教育,创办冯庸大学。
当时的冯庸深切感受到,中国内忧外患频仍,国势渐趋衰微,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而要发展民族工业,需要培养大量的工业人才。于是,他毅然走上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
1923年,他与张学良在沈阳小东门合办了奉天大冶厂,以生产飞机零部件、炸弹和手榴弹为主,借以弥补东三省兵工厂的生产不足。技术和人才问题是工厂的最大问题。为此,1924年冯庸在厂内成立了东北第一家大冶工科学校。
随后,他又拿出了几乎全部家产创办大学。1927年8月8日,冯庸大学成立。这是东北第一所私立大学,它的办学目标是“造成新中国的青年”,着眼于培养道德纯正、体魄健康、有武勇精神、懂军事、会技术的新青年。
军事训练必修课
今天,在营口辽河老街有一座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在海城腾鳌镇金甲村有冯庸大学历史文化博物馆,这都是张文琦创办的。
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里,展示着沈阳中街的一幢老建筑照片。照片的说明为:原同义和绸庄店,是冯庸为老母保留的祖产,1930年冯庸大学扩建时变卖。
冯庸大学的校址在西郊奉天驿站(沈阳站)西南侧,浑河北岸汪家河子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市铁西区滑翔小区一带。当时冯庸大学的校门正对着“南满铁路”。
辽宁省档案馆利用中心主任蔡冰向记者介绍,冯庸大学将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实行军事化管理。冯庸规定,除课堂上应讲授的课程外,人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每日实行强迫运动一小时,即便是严冬积雪,学生也要坐卧雪地反复苦练,以增强体魄、培养毅力。因此,当时沈阳人都把冯庸大学与东大营、北大营两个军营相提并论。
重视体育锻炼是冯庸大学的一大特点。师生每天早5时起床,无论寒暑,都是冷水浴,然后集合跑步。每天下午都有固定的运动时间,全校师生都要到操场锻炼身体。冯庸大学还是中国第一所拥有军用教学飞机及机场的大学,“疾风”“迅雷”“碧丽”……一所大学能拥有7架飞机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每当国难当头,冯庸大学师生都挺身而出。他们以实际行动树起了青年知识精英积极投身抗战的旗帜,是九一八抗战中‘文武双全’的一支生力军。”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洁如是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冯庸大学部分师生撤到北平。1931年11月1日,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誓师成立。1931年底,冯庸率义勇军请愿团乘火车南下,参加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呼吁抗战,组建冯大同学义勇纠察队,保证请愿顺利进行。1932年1月28日,淞沪会战打响,冯大抗日义勇军立即奔赴上海参战,义勇军中,冯庸夫人龙文彬带领16名女学生组成女子抗日义勇中队,短发男装,被称为“抗日花木兰”。日军进攻热河后,冯庸又组织200余名学生北上参加抗日义勇军,开往凌源、朝阳、承德等地,英勇拼杀。
(编辑: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