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23 15:45:20 作者:吕志强 来源:
《党支部书记》
某日与朋友闲聊,偶然谈及专家与杂家这个话题。世间的事往往这样,但凡两个人或两种物摆到一起,人们总喜欢作一番衡量、比较、评价,最好分出个上下高低、曲直优劣。朋友说专家好,我却认为杂家优。争论了半天,最终还是谁也没能说服谁。
事后想想,究竟专家好还是杂家好,不会有标准答案。一个人干事业也好、做学问也罢,若能达到“家”的水平和境界,就已经很难得了,对二者应该给个不偏不倚中庸点儿的评价:专家和杂家都不错,大可不必非要分出优劣。
早先我认为杂家更胜一筹,很大原因是出于个人经历和职业的“成见”。上大学时,我学的是新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说,想当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要努力成为一个杂家。言者谆谆,听者怡怡。老教授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自己也确曾朝着“成为一个杂家”的方向努力过。既然要当杂家,那就先“杂”起来,开始杂七杂八读书,囫囵吞枣读了段时间后略有所悟:别说成为杂家,就是想真正“杂”起来也绝非易事。但不管怎样,老教授的话我直到今天仍然是赞同的,觉得从事新闻工作,当“杂家”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起杂家,我最佩服的一位历史人物,当属苏东坡。
苏东坡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一个难得的文艺全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的成就,千百年来一直惊艳于世间,被评价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即便他只是这其中随便的哪一个“家”,都足以名垂后世。可东坡先生偏偏天纵奇才,所好所学真是足够杂,所爱所精真是足够多,一通百通,样样皆能,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杂家”名副其实。然而,若只从“杂”的角度来看苏东坡,那实在委屈了他,因为他的任何一项才能所达到的高度,都已经超过了一般专家的水准。苏东坡的“专”与“杂”,都是传奇,都是高峰,只能敬仰,不可复制。尽管如此,就“专”与“杂”的关系来讲,二者依旧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不能简单断定究竟是其中的哪一项成就了苏东坡,而只能说,是它们共同成就了这位历史上的“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说起专家,我忽然想起了我国泰斗级的科学家钱伟长。
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在力学研究方面有着重大成就和巨大贡献。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钱先生刚上大学时读的竟然是历史专业。
18岁那年,钱伟长考上清华大学,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而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总共考了20分,英文是0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在文史方面极具天赋、理科极度“偏科”的学生,后来竟然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促使钱伟长作出弃文从理决定的,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那天,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为了能赶上课程,他早出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钱伟长成为物理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后来,他又成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
从物理学、应用数学专业来讲,钱伟长绝对是顶尖的“专家”,但他国学底蕴之扎实、文史造诣之深厚,同样堪称“专家”级别。从这个角度说,钱先生也可以说是一位“杂家”。既专且杂,兼通文理,钱伟长先生可谓通才大师。
由此看来,为“专家”与“杂家”争高低、论短长,意义或许真的不大。究竟朝着“专”还是“杂”的方向去发展,不仅要看天赋秉性、兴趣爱好,更要看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只要能对人生和社会有益,无论当专家还是当杂家,都是好事。
(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