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声:炸不断的“电话线”


英雄儿女
发布时间:2020-11-12 10:00:00  作者:海丹青  来源:中华先锋网

 

dc37dfd55591686e900097e0486592f.jpg


年近九旬的赵振声老人,在7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仍然心绪难平。“与我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没有居功自傲的资格。如果说在战争中幸存是一种获得,那我甘愿把这种生命的获得,重新投入到建设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这是采访中老人前后重复两遍的话。

时光回溯70年前,1950年10月深秋,时年16岁的赵振声就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进入了朝,誓以生死之度外,荐赤子忠国之心。

永远不忘“张师傅”

刚刚踏上朝鲜的国土,赵振声对于战斗的凶险,头脑中并没有太多概念。他为即将参加第一场战役而感到兴奋,心里想的是“自己这个学文化并不多的‘新兵蛋子’,到底能在部队里做些啥?”曾经只会“打猪草、踩田埂”,这时又突然间感到了一丝丝的茫然与不安:“我能行么?”

出身农民家庭的赵振声,从小就是在大山里“跑”大的,活泼好动,聪明机灵,骨子里还常常带着一份不服输的“孩子气”,部队首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阵地上接电话线的工作,需要聪明伶俐的战士来做,就让那个赵振声来学一学接电话线吧!”部队首长的指派,让赵振声开始有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从此,赵振声就跟随着一名张姓的接线员频繁来往于各个阵地之间,这名张姓战士从此成为了赵振声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师傅。他少言寡语,却十分热心,把赵振声带在身边,如同带着自己的亲弟弟。物资匮乏的时候,把食物留给赵振声吃;战事激烈的时候,让赵振声留在后方,自己到阵地去接线。多少个战后的夜晚,借着皎洁的月光,手把手地教会他如何接电话线……

“直到他牺牲,我都没有来得及问一问他的全名,甚至都没有认认真真地叫过他一回‘师傅’……他总让我们叫他‘张师傅’。”这位让赵振声终生难忘的战士,最终只能以“张师傅”的名义,成为他记忆中的永恒。

无法弥补的遗憾,让赵振声老人讲起时潸然泪下:战争是残酷的,很多战士到了牺牲之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很多战友我们只知道他们的小名,甚至有的只知道外号……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

讲到这里,赵振声老人脸色微微泛红,瞬间的悲伤,让他的血压有些升高,提起这段记忆,他掩面而泣,采访一度被迫中断。

人体通电保信号

“张师傅”牺牲后,赵振声担起了阵地接线的任务。凭借着张师傅曾经手把手教给他的娴熟技术,赵振声一次又一次在枪林弹雨中成功接通了被炸断的电话线,让志愿军作战部队与指挥部间始终保持着顺畅的联络,一次又一次地为取得胜利接续上关键的战地部署信号。

久而久之,阵地越发缺少不了赵振声的存在,伴随着战事的频繁,赵振声也不得不“带一名徒弟”,来为接线工作补充力量。那是一名来自通信班的战士,名叫张福友(根据老人的口头描述复述此名),用部队首长的话来讲,赵振声在阵地上“窜”惯了,了解地形,技术也纯熟,够机灵,就让他带一带张福友。此时的赵振声,已经在阵地接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炸断的电话线还是其他的故障,他都能够手到“病”除。然而,在赵振声看来,阵地接电话线这项工作却是有着很多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遇到的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的思维往往是令人意外的。”赵振声回忆起自己在阵地接线的场景,认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是怎么把线接好的,炮火就在头顶上轰鸣,根本不给人时间考虑该怎么处理。“在那个紧要关头,往往依靠的就是熟练度和潜意识。”赵振声回忆说。

就是这种潜意识,让赵振声的接线工作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强化了飞机轰炸的力度,在一次持续了几个昼夜抢夺高地的战斗中,我方阵地上的电话线在3天内被炸断了38次。最艰难的一次,几分钟内电话线就被连续炸断2次。“这一次我去,你负责指挥我!”张福友这一次主动请缨去阵地,让赵振声有些迟疑,毕竟张福友的经验不足,而且年轻,万一……看赵振声有些迟疑,张福友急了,“别犹豫了!你指挥我,不然如果你牺牲了,我也不会指挥别人啊!”说着,张福友抓起工具包就往外跑。赵振声一把抓住张福友:“快去快回!随时联系!”说完,一把抓起一捆扎好的电话线,使劲捆在了张福友的腰上,他担心张福友会因为电话线不够用而来回往返,增加风险。然而,他们俩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长捆电线,竟然没够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振声心急如焚。突然间,他一直紧攥着的接线员专线亮起了红灯,“是张福友!”赵振声瞬间抓起电话,里面果然传来张福友的声音:“师傅,线不够用啊,咋办啊?”

“啥?那么长还不够用?”赵振声头脑一片空白,耳边“嗡嗡”地仿佛有上万只蜜蜂在盘旋。“差多少?”

“差一人多长!”张福友的声音已经沙哑了。

“差一人多长……一人多长……”面对着物资的匮乏,赵振声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找到一根一人多长的电话线!这可怎么办?!

“师傅,快啊!想法子啊!”张福友快急哭了。

就在此时,赵振声灵机一动,忽然想起师傅说过的一句话,“战场上如果没有条件接线,你要记住,人体也可以导电!”对啊!人体可以导电!赵振声马上告诉张福友,“福友!你听我的,把两端的电话线绑在你的手上和脚上,人体可以导电!”

“好嘞!马上!”张福友一瞬间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马上按照赵振声的指令操做。

这根“横卧”在炮弹横飞中的“人体电话线”,通过微弱的电话信号,将指挥部的部署传递到了最前沿,在千钧一发之际,为志愿军战士夺取高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这种电流贯穿于身体的感受,赵振声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但他却能想象到那丝丝电流给人带来的强烈的冲击感。“如果不是当时情势危急,如果不是我和福友离得太远,担心延误战机,我想,我一定亲自卧在那里当电话线,而不是让他卧在那里!”赵振声为平安归队的张福友捏了一把汗。“电话电流虽然微弱,不能对人体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当时的炮弹再次落在那个位置,张福友恐怕会牺牲。如果他牺牲了,我一定会把他的家人视同我的亲人一样照顾好!”赵振声在过了近70年之后,再次想起自己的这位战友,语气中充满了思念与感激。

战斗胜利后,张福友荣立二等功,18岁的赵振声火线入党。

“因为你指导有方,所以给你入党的荣誉。入党的荣誉是最高荣誉,你是全连最小的党员,希望你能明白入党后的担子有多重。”连长对赵振声如是说。

后来,赵振声所属的部队又被派驻到防御战线西线的马良山开展积极防御。地面上,是敌方每平方米之内就投放2颗炸弹的高密度轰炸;地面下,是近万人猫着腰、弓着背,连上厕所都不允许走出去的密闭坑道。

“非常艰苦、残酷,某些方面比长征还难,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叫苦、喊屈,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有打败美国侵略者,我们的生活才能和平美好,我们的祖国同胞才能幸福!”

手捧着入朝参战时的一只旧茶缸,赵振声的手越攥越紧,“我就是一根炸不断的‘电话线’,我要把革命的‘电话信号’传递下去,传给我的后代,传给更多新中国的接班人。”


(编辑:月曦)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