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学院:用雷锋精神明德育人


推荐阅读
发布时间:2021-03-31 09:07:44  作者:谢中  来源:《刊授党校》


在中国,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一种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有源头、有深厚群众基础、有可以涵养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在辽宁省抚顺市,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全国学雷锋活动的策源地,拥有全国最集中、最丰富的雷锋文化资源。在这片热土上耸立起来的雷锋学院,正在担当起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用雷锋精神为新时代明德育人的重任。

打造雷锋精神高地

走进雷锋学院,人们惊喜地看到,一种“简朴、规范、实用、庄重”的规划与设计氛围扑面而来。让人们联想到雷锋这个年仅22岁的解放军战士,以短暂的一生树起了一座令人敬仰的思想道德丰碑。在离去半个多世纪以后,他的名字依然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所熟知和传颂。这个名字背后所蕴藏的真善美,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国度的力量。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高耸立的雷锋学院主体综合楼,则体现了简约、实用的设计思想,在功能上满足现代教育培训的基本需要。在景观园林设计上,更多地加入了雷锋元素和抚顺元素,通过“两轴一园”的设计方式讲述了雷锋三个层次的故事,即“雷锋的成长”“雷锋与抚顺”和“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用环境来感染、熏陶和教育学员,使学员初识雷锋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

时代呼唤雷锋,人民需要雷锋。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视察时指出,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闯关夺隘,也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弘扬雷锋精神,抚顺市责无旁贷。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半个多世纪以来,抚顺人民一杆大旗扛到底,在学雷锋活动中创造了30多个全国第一,形成了全国最集中、最丰富的雷锋文化资源,在浑河两岸屹立起一座巍峨壮丽的雷锋文化高峰。

弘扬雷锋精神,为新时代明德育人。2019年2月,中共辽宁省委将雷锋学院建设纳入《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和《2019年辽宁省学雷锋活动工作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雷锋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打造新时代学雷锋高地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举措和创新方式,抚顺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雷锋学院建设工作。

建设雷锋学院可谓意义非凡。它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员政治品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充分体现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利用宣传文化成果,集中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渠道。

用雷锋精神建设雷锋学院,抚顺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统筹部署。2019年2月,雷锋学院筹备工作组、雷锋学院工程建设指挥部相继成立。筹备工作组马不停蹄,赶赴浙江嘉兴、湖南长沙、河南林州等多个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领导、专家深入交流沟通,认真学习办学经验,科学谋划建院方案。工程建设指挥部,严格制订施工计划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争分夺秒、攻坚克难,严格执行“日调度、日报告”制度,全体工作人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压茬推进各项工作,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主动作为、加班加点。短短四个月,施工人员以超常规速度完成了学院教室、会议室、多功能厅、餐厅、小剧场、健身场所、书吧、超市、展馆等多项教学区域和教学设施共计2.7万平方米建筑的装修改造工作,为顺利开班授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雷锋学院作为雷锋第二故乡奉献给新时代的一份厚礼应运而生,其办学定位是: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辐射世界,以短期培训教育为主,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学雷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雷锋学院的诞生,进一步完善了干部教育整体布局,为学雷锋活动半个多世纪的宏大叙事续写了新的篇章,不仅打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渠道,也向世界开启了传播中国价值文化的窗口。

诠释雷锋精神内涵

解读雷锋精神、讲述雷锋故事、体验雷锋文化……2019年9月28日,雷锋学院新址建成开班。首批220余名学员胸前佩戴雷锋徽章,伴随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走进报告厅,聆听新时代雷锋精神教育第一课。

1940年12月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的雷锋,18岁就来到辽宁鞍钢当工人,并从辽宁走向军营,最后牺牲在辽宁、安葬在辽宁。在鞍山、辽阳、营口、抚顺、沈阳等地,都留下了雷锋工作、生活的足迹。在辽宁将近四年的时间里,雷锋完成了从勤务员到工人、士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是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雷锋精神塑造凝结的过程。这种类似血脉的渊源,让雷锋精神在辽宁沃土生根、开花、结果。

由《雷锋》杂志总编辑、雷锋学院客座教授陶克带来的专题讲座“中国为什么出了个雷锋”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雷锋精神正是这样。一个仅22岁的生命,因始终坚定自己的朴素信念,最终活成了时代的楷模,成就了永恒的精神……”陶克教授在深情的讲述中,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内涵。

深刻解读“雷锋现象”,全面诠释雷锋精神的内涵,展示雷锋精神的魅力。雷锋学院开班以来,以弘扬雷锋精神为新时代明德育人为宗旨,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构建了以雷锋文化为主体的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典型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影视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重点培育干部政德和公民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道德滋养,全力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学雷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而直接的体现。雷锋精神,体现了坚守崇高理想、秉持人民情怀、践行奉献精神、投身民族复兴的思想内涵。为了更好地讲好雷锋故事,详解雷锋精神密码,雷锋学院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既有研究雷锋精神的专家,也有践行雷锋精神的典型人物;既是学雷锋、做雷锋的主力军,也是传承雷锋精神的中坚力量。他们聘请当代雷锋郭明义为学院学雷锋活动特约指导,聘请海军中将冷宽、《求是》杂志原总编辑陶骅为学院顾问,聘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松涛为理论和文化指导,聘请时代楷模曲建武、试飞英雄李中华、改革先锋许振超、《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育专家等20余人为客座教授,聘请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等10余人为特约访谈嘉宾。

当好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雷锋学院通过短期教育培训,提供教学菜单,根据受训单位需要,配置教学课程。其中,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门设计了1至7天不等的教学组合,领略雷锋精神内涵,升华精神境界。

目前,抚顺雷锋学院正在倾情打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课程,围绕“四史”教育,重点打造了大型情景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音乐党课《奋斗当歌》、视频党课《共产党员的样子》等精品课程。与此同时,他们还精心打造微课和团建拓展课程,通过“讲述+短剧+微电影”“典型报告+讲述+短片”和“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等形式,打造形式多样、学员参与度更高的互动课程。

从这样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雷锋学院无论在培训规模,还是效果上都达到了预期。从2019年9月正式开班至2021年1月,雷锋学院累计接待省内外370个班次、23739人次参加培训。与此同时,他们还同32家单位开展了合作。社会各界对雷锋学院的教育培训反响良好,各类培训预约源源不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辽宁省内35个教育基地纷纷在雷锋学院正式挂牌,打造了覆盖全省的32个现场教学实践基地。

汇聚雷锋精神力量

让雷锋精神融入血液,融入工作与生活。走进雷锋学院,学员们深切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他们对照雷锋精神感悟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的崇高,有一种共鸣直击心灵。大家认为,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星辰般璀璨,他把自己有限生命中的每一分光明与热忱都糅进了对人民的赤诚之中,糅进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之中。

走进雷锋学院首先有个“雷锋入列仪式”,从那一刻起,人人都进入了雷锋的角色。从这种角色中,学员们从雷锋的故事中找到了奋力前行的力量。置身于雷锋学院,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员通过入情、入理、入境的学习,领略雷锋文化的魅力;在互动、体验中聆听雷锋故事、革命故事、历史故事、奋斗故事,武装头脑、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学员们感到,雷锋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短暂的生命乐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放射出夺目的时代光芒。

站在雷锋长眠的墓前,学员们感知三月春风,静静地伫立、久久地凝视。回过神儿来,他们用三鞠躬表达敬仰。参观完雷锋纪念馆,每一位学员都在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感慨:“我理解,雷锋就是这样一个付出并乐观的人。他的灵魂是清澈透明的,灵动而深邃。”“在有限的生命里,有人选择了宁静致远,有人选择了清风细雨,而雷锋却选择了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正是两种不同的态度,让人生活出了不同的色彩,品出了不同的滋味。”“平凡的人,普通的事,这就是对一个年轻生命的注脚,这就是从古至今备受世人推崇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微缩景观“雷锋童年的茅草屋”,一下把人拉到那个黑暗的旧社会;“爱岗敬业的推土机手”,再现了雷锋在鞍钢工作期间小个子开大车、为社会主义建设多拉快跑的激情;组合场景“车中学毛选”,表现了一个爱学习的雷锋和他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钉子精神”;多媒体展示“雷锋的一天”,让人们看到周日军营里的雷锋是个闲不住的人……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就像一盏盏明灯,把雷锋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点亮,也点亮了每一名学员的心灵。

“穿越往昔营帐边,望花旧影亦青年。时光迁,情长绵,树守一心,寄情于行传人念……”乔婷娇是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的孙女,2009年参军后,成为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的一名解说员。她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呈现心中的雷锋形象,让雷锋精神传向远方。退伍后,她始终胸怀赤诚,坚定地走在学雷锋的路上。在雷锋学院访谈教学中,她用心讲述雷锋故事,共同分享学习雷锋心得。

“这个春天,面对肆虐的疫情,无数身影,逆风而上,成为战士,成为英雄……”雷锋学院倾情打造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全国战疫雷锋”情景故事课,通过为“恶魔来袭”“为国担当”“逆行出征”“鏖战疫魔”“迎来春天”5个篇章,以情景讲述、视频播放、现场访谈、倾情演唱的形式,生动讲述了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李兰娟等抗疫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护士綦美艳、綦美玲,北部战区总院军医孟浩等“白衣战士”的抗疫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用来自辽宁省新材料工程中心的参训学员付晓莉的话说:“正能量满格儿,这堂课真太打动人心了。”据雷锋学院副院长陈锡德介绍,这堂课之所以成为“爆款”,不仅在于课程有“触点”、有“燃点”、有“看点”,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与雷锋精神高度契合。

新时代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正在与辽沈大地同声相应,焕发出新的蓬勃力量。一批批走进雷锋学院接受教育培训的各级党员干部正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脚踏实地,勇于攀登,砥砺奋进,积极投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伟大实践。当他们走出雷锋学院时,每个学员心里都有了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便是雷锋精神的力量。


(编辑:韩雪)

             打印